为什么80%的码农都做不了架构师?>>>
东西卖给谁?
说,有卖的就有买的。谁买,就卖给谁。反正,东西卖给买东西的人。
看上去很简单,就一转头就忘。
做生意的人都会有一个假想的客户群。而实际的客户群往往让人大出意料。凡是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。但是往往一换个生意,又开始绞尽脑汁地去想:东西到底卖给谁呢?
这是由人类的逻辑天性使然。人类的逻辑能力是如此之强,它在所有的地方都留下或将留下痕迹。以致于制造了一个屹今为止最为庞大的知识和教育系统。惟恐后人步前人的覆辙。并以此达到人类的进步。
有游戏,有规则,有方法。不同的游戏,有不同的规则,有不同的玩法(或道路)。
学术游戏的绝大部分玩的都是求真。求好。求更好。求本质。
商业游戏玩的不是探索。商业游戏玩的是人气与团队。总之,玩的是人。如果说学术游戏是一个人的游戏,商业游戏则是多人游戏。
当然,学术游戏有它自己的应用环境,这一点与商业游戏没有区别。但学术是一种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。对于大部分理论来说,其认识论成份都非常大。包括现在的理论。这也是人类的天性。认识论是形而上学的,是相对静态的思维方法。它处理不了“东西卖给谁”这样的问题。
比如,如果用“潜在客户”这样的思想去代替真实的客户,显然与事实不符。辩证法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。哲学在很多时候是强大的,在另一些时候却是脆弱的。或者说,最好的对哲学的使用,有时候就是不使用它。
也就是说,要放弃认识。
要意识到,认识只是人类的一种意志。它只属于游戏的一个部分。经过发展的描述论比认识论拥有更强的描述人类思维的能力。但即使是描述,仍然是脆弱的。
因为无论是“认识”,还是“描述”,它们都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。也就是说,休谟也好,尼采也好,康德也好,德里达也好,蒯因也好,莱布尼茨也好,笛卡尔也好,亚里士多德,柏拉图,洛克。。。。。。老子,孔子,不管是谁,都只是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个方面。
任何言辞都是具有它的上下文环境的。正是从这个角度讲,智能才那么难以描述或达到。正是从这个角度,才提出真正的智能,必须落实到更抽象的层次。甚至有必要落实到生物的层次才能最终有所突破。最少,要有一个封装生物模型的层次。也就是说,不可能通过忽视生物模型的存在达到真正的人类智能。甚至不可能达到狗的智能。或者一个病毒的“智能”。
所以理论都具有它们的上下文环境。也就是说,它们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而存在的。
蒯因认为,哲学应该遵从科学的步伐,应该附属于科学。是科学的分支。是科学的衍生品。但是哲学却不只关于科学,也并不只来源于科学。那么对于并不来源于科学的这部分哲学,又应该如何处理呢?
不能处理。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及他的另一种思想即“信念之网”,却是哲学的一个伟大进步。很多科学都是这样,很多科学家都走到离终点最后一步前停止了。蒯因也停在最后一步。人的生命究竟是有限的。所有人都将停在某一步,难道不是吗?就象所有的汽车都将停在某一个点,所有的动物,飞机,鱼,哪怕是一朵云,一滴雨,都将最后停在某一个点一样。
而意识到前人的止步,正是后人的责任。因此,哲学才得到其滚滚长流的历史。
意思是,哲学所顺从或依赖的并不只有科学。哲学依赖于人的欲望。人有无数种欲望。其中有理性的,有原始的。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。不然试问,原始欲望从哪里来?肉体呗。那么理性呢?难道它就不是来自肉体的吗?
人肉是一切的基础。把理性高高地放置在天上或上帝那里,是最大的愚蠢。即使是积累知识,它也最终必须来自于某一个真真实实的肉体。并且其传递过程本身也必须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肉体过程。
这是唯物主义的精髓。
肉体当然可以统一。象牛顿的第一推动。但人脑是如此复杂,使用牛顿式的方法只能用来处理一些最简单的东西如“力”这种对运动的描述或代表,或东西。牛顿也好,爱因斯坦也好,原子弹也好,人类的科技再怎么发达,直到今天,仍然没有人敢站出来说,他已经彻底了解了人脑。
但哲学作为一种工具,不能被肉体的复杂性挡住。恰好相反,哲学作为人类“智能”最深刻的一个部分,它是不择手段的。它不择手段要达到它的目的。
一切人类知识都是“不择手段”的。我们都等不到所有疑问都被“解开”的那一天。于是我们使用启发性的手段。我们使用中间目标。对于现在的问题,其中间目标就是欲望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去探索欲望到底是怎么来的。恰好相反,我们从欲望开始,探索别的东西是怎么来的。
欲望所代表的并不是如“灵魂”般那么虚无漂渺的东西。欲望的时间性比较强。这使得它的可确定性或可识别性很强。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它的神化色彩。是一个非常好的起始概念。
哲学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认知哲学。一部分是工具哲学。认知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。工具哲学以欲望、目标为研究对象。研究如何达到目标,研究如何开始。研究出发点。
人都长有脑袋。有脑袋就会思考。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是“你”在思考。
是“思考”在思考。
思考存在,因为思考存在。思考是宇宙的一种行为。它是一个必然事件。所以有“人”,所以有“工具”。所以有“欲望”。所以有一切。
只有这样,才能最终避免哲学向人肉神话的堕落。才能避免思考向人肉神话的堕落。而只有剔除了人肉神话的影响,哲学才能最终被纳入唯物主义体系。
这样的讨论结果,与存在主义思想基本一致。但是存在主义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向外走。这里是从外面向内走从而找到了“人”。这样的区别,使得“结果”大相径庭:存在主义从以人为本走向了悲观主义。它由于过于强调人与世界的分歧,走向了理性的主观性道路但却忽视了理发的能动性。理性的确是主观的。但理性也是能动的。历史证明,人类走的其实是一条乐观主义道路。
没有人可以在长期的悲观中活下去。忧郁症患者们最终很多走向自杀就是很有力的证据。人与世界当然存在差距,悲观者将在这个差距中消亡,只有乐观者才能在这个差距中存在。
所以,真正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存在,然后它才能存在。而要真正存在,它只能借助乐观者的延续而存在。试想,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的全部人类都变成严重的忧郁症患者,什么主义都将不能存在。因为没有了人,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?
即使按照(传统)存在主义自己的思想,人是一切的根源,所以当然人也是自己的根源。而一个连自己的载体(人)都不能“保住”的理论,要如何保住它自己呢?
其实哲学经常在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中摇晃。证明哲学的确是从属于人的。也证明了存在主义在这一部分上的正确性。
此文的目的在于为“东西卖给谁?”这个问题的世俗/现实结论找到它的哲学基础。结果的确找到了。
东西卖给买东西的人,在现在的形式系统下,都不可能得到解决。也就是说,任何形式推理系统都不可能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。包括自然语言推理系统即人类推理系统。辩证系统也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。辩证系统能解决动态“认识”的问题 ,但因为它没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,对这种问题同样无可奈何。
这就是所谓逻辑的无奈 。也是为什么在逻辑之外竟然还存在更基础的学科的原因。因为世界并不因人的意志脆弱而改变。它永远照着它自己的轨迹存在。哲学体现为一种人类对其的应对行动,只能走向第二条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