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时需要使用python来操作mongoDB, 网上搜索发现很多文档都已经非常陈旧了, 并不符合目前3.0版本的安装配置, 特此自己整理一下, 以作备忘.
MongoDB简介
MongoDB(http://www.mongodb.org/)是一个高性能,开源(代震军大牛正在研究MongoDB的源码,大家可以去看看http://www.cnblogs.com/daizhj/),模式自由(schema-free)的文档型数据库,它在许多场景下可用于替代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或键/值(key-value)存储方式。MongoDB使用C++开发,
具有以下特性:
面向集合的存储:适合存储对象及JSON形式的数据。
动态查询:MongoDB支持丰富的查询表达式。查询指令使用JSON形式的标记,可轻易查询文档中内嵌的对象及数组。
完整的索引支持:包括文档内嵌对象及数组。MongoDB的查询优化器会分析查询表达式,并生成一个高效的查询计划。
查询监视:MongoDB包含一个监视工具用于分析数据库操作的性能。
复制及自动故障转移:MongoDB数据库支持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复制,支持主-从模式及服务器之间的相互复制。复制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冗余及自动故障转移。
高效的传统存储方式:支持二进制数据及大型对象(如照片或图片)。
自动分片以支持云级别的伸缩性(处于早期alpha阶段):自动分片功能支持水平的数据库集群,可动态添加额外的机器。
模式自由(schema-free),意味着对于存储在MongoDB数据库中的文件,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任何结构定义。如果需要的话,你完全可以把不同结构的文件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里。
支持Python,PHP,Ruby,Java,C,C#,Javascript,Perl及C++语言的驱动程序,社区中也提供了对Erlang及.NET等平台的驱动程序。
使用场合:
网站数据:MongoDB非常适合实时的插入,更新与查询,并具备网站实时数据存储所需的复制及高度伸缩性。
缓存:由于性能很高,MongoDB也适合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缓存层。在系统重启之后,由MongoDB搭建的持久化缓存层可以避免下层的数据源过载。
大尺寸,低价值的数据: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一些数据时可能会比较昂贵,在此之前,很多时候程序员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文件进行存储。
高伸缩性的场景:MongoDB非常适合由数十或数百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库。MongoDB的路线图中已经包含对MapReduce引擎的内置支持。
用于对象及JSON数据的存储:MongoDB的BSON数据格式非常适合文档化格式的存储及查询。
所谓“面向集合”(Collenction-Orented),意思是数据被分组存储在数据集中,被称为一个集合(Collenction)。每个集合在数据库中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名,并且可以包含无限数目的文档。集合的概念类似关系型数据库(RDBMS)里的表(table),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定义任何模式(schema)。
下面按照MongoDB官网的提示来采用.deb包的方式安装MongoDB,虽然Ubuntu 14.04在自己的repository中包含了它自己的MongoDB包, 但是我们采用官方.deb包的方式安装通常会更新.这个deb包中包含如下packages:
mongodb-org metapackage, 会自动安装下面的4个components packages
mongodb-org-server mongod daemon和相关的配置,初始化脚本,其中/etc/init.d/mongod可用来stop, start, and restart daemon processes
mongodb-org-mongos mongos daemon
mongodb-org-shell mongo shell
mongodb-org-tools MongoDB tools: mongoimport bsondump, mongodump, mongoexport, mongofiles, mongooplog, mongoperf, mongorestore, mongostat, and mongotop.
说明:
/var/lib/mongodb 存放data文件
/var/log/mongodb 存放日志文件
/etc/mongod.conf 配置文件
使用MongoDB的user account来运行它. 如若更改user,需要确保它对上面这两个文件的访问权限
安装MongoDB
1.命令行导入MongoDB public GPG Key:
sudo apt-key adv --keyserver hkp://keyserver.ubuntu.com:80 --recv 7F0CEB10
2.生成MongoDB列表文件
echo "deb http://repo.mongodb.org/apt/ubuntu "$(lsb_release -sc)"/mongodb-org/3.0 multiverse" | sudo tee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mongodb-org-3.0.list
3.重载本地包数据库
sudo apt-get update
4.安装最新稳定版MongoDB包
sudo apt-get install -y mongodb-org
5.确认当前安装的MongoDB版本
echo "mongodb-org hold" | sudo dpkg --set-selections
echo "mongodb-org-server hold" | sudo dpkg --set-selections
echo "mongodb-org-shell hold" | sudo dpkg --set-selections
echo "mongodb-org-mongos hold" | sudo dpkg --set-selections
echo "mongodb-org-tools hold" | sudo dpkg --set-selections
6.启动/停止/重启MongoDB
sudo service mongod start
sudo service mongod stop
sudo service mongod restart
查看状态
sudo service mongod status
7.查看日志检查MongoDB是否成功启动
检查日志文件/var/log/mongodb/mongod.log中是否有
[initandlisten] waiting for connections on port
port默认为27017, 它在/etc/mongod.conf中配置
至此, MongoDB已经成功安装, 下面开始使用它. mongod守护进程是database server, mongo shell可用视为client,我们通过它去与MongoDB交互.
8.连接mongod
mongo
在Ubuntu终端中输入mongo, 它会默认寻找在localhost的27017端口上侦听的database server, 如果不是这样,可用使用--port和--host选项.使用exit来退出mongo环境.
9.选择一个数据库
当mongo连接上mongod后,它会默认使用test数据库, 使用下面的operation来获取相关信息:
help 显示帮助信息
db 查看当前连接的数据库
show dbs 显示所有数据库列表
use mydb 切换到mydb数据库
注意:对一个新命名的数据库, MongoDB并不会立即被创建, 在show dbs中查看不了,除非你insert data into it
10.生成collection和插入documents
db
查看当前存在的数据库, 要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,使用下面的命令:
use mydb
使用js操作来生成两个documents
j = { name : "mongo" }
k = { x : 3 }
将j,k插入testData collection中, 注意MongoDB使用dynamic schemas,在插入数据之前不需要事先声明testData, 在用到它时会自动生成.
db.testData.insert( j )
db.testData.insert( k )
当插入第一个document时, mydb数据库和testData集合都会自动生成.
11.验证testData collection是否存在
show collections
验证testData中是否存在documents
db.testData.find()
将会返回
{ "_id" : ObjectId("4c2209f9f3924d31102bd84a"), "name" : "mongo" }
{ "_id" : ObjectId("4c2209fef3924d31102bd84b"), "x" : 3 }
12.退出mongo shell
exit
或者直接按Ctrl+C中断退出
13.设置其他客户端连接
默认安装的话, 只允许127.0.0.1的IP连接, 需要修改/etc/mongodb.conf,
sudo vim /etc/mongodb.conf
注释掉记录
#bind_ip = 127.0.0.1
参考文献
[1].http://docs.mongodb.org/manual/tutorial/install-mongodb-on-ubuntu/
[2].http://docs.mongodb.org/manual/tutorial/getting-started/
[3].http://www.cnblogs.com/xiaogangqq123/archive/2011/05/16/2029426.html